社論-這樣的災難還要再經歷幾回?

版主: 台灣之聲

社論-這樣的災難還要再經歷幾回?

文章司法革命會 » 週六 8月 02, 2014 8:46 am

社論-這樣的災難還要再經歷幾回?
2014年08月02日 中國時報
本報訊

7月31日晚上8時,高雄市發生第一次氣爆,竟然只是驚天大爆炸的前奏,隨後市中心精華區傳出此起彼落爆炸聲,火光四起,人員傷亡,大高雄陷入鬼域情境。市民承受了前所未有的驚嚇,甚且感覺危在旦夕,當然會懷疑當時選擇此宜居城市,正確嗎?

不管是天災或人禍,任憑哪一個現代大都會,沒人敢打包票一定不會發生,但必須努力做好針對任何可能突發狀況的準備工作,以降低衝擊,這是防災的基本要求。第一是對災變原因的偵測能力,務必在最短時間找出成災原因,不能在災變發生後,全然不知如何應對,坐視災情擴大。下一步上陣的是消災、救災應變,關鍵是專業、熟練;類似此次氣爆救災,人多固然好,但未必濟事,人多反而在後續災害造成更嚴重傷亡。

高雄市是台灣開埠的城市,早年工業基礎奠得深,只考慮產值,不太在意「環境價值」,那個時代環境觀念還十分虛幻,也不值錢。水泥業、石化業立足高雄,帶來就業機會與財富,連帶的也攙進無可避免的環境成本。

民國86年中油管線工程引發氣爆,造成14人死亡,此一事件讓高雄人深植石化是「毒化學」的認知,之後石化業就難褪除「毒化學」的情境。

至今20年,政府每年編寫「高雄市防災計畫」並編列預算執行,試圖讓毒化學災害降低。但遺憾的是,顯然並未對曾經培育大高雄成長與富裕的石化業,拿出果斷的行動。

現況對所有選擇寓居高雄的市民很難交代,多年下來,表面上生活品質大幅改善了,綠面積擴大許多,水質也改善了,但地表下潛伏的安全威脅,卻未曾有一絲一毫的改善。高雄人擁有了綠蔭,享受了綠色有氧環境,但那只是表面的短程工作。

一座防災的綠色城市,必須從根本的思維構築,對高雄這個老化工城市而言,門檻更高。在地住戶不是遊客,要長期居住,當然必須要求根本的改進;高雄市靠著鋼鐵、石化發跡,要割除當年的致富捷徑,可預見是條顛簸路,並不容易,但對高雄市的升級,這條路,必須走。

談到災害的危機管理,高雄市的表現並不如人意;自7月31日晚間8時發生第一次爆炸,到隔日中午日正時分,並未能確切指出爆炸的原因,不能在第一時間掌握禍源,在源頭解決危機,終於在第一次氣爆後將近3個小時,再度發生一連串威力更猛的大爆炸,造成更嚴重的傷亡。

不管高雄有多麼悠久的歷史,若要成為一個容納300萬人的第二大都會,絕不能夠只是提供地表,增加建築面積,改善市容;必須提供能讓人信服、無安全疑慮的防災規畫,安全城市是宜居城市的前提。遺憾的是,高雄市雖然在地表的利用、規畫上讓人一新耳目,但在安全城市、宜居城市這一環,並不及格。

直言之,高雄要成為國際大都會,必須先讓所有入住的朋友,能安心生活、規畫未來。

簡單說,這個城市必須有安全的防災規畫,不止是地表的平面動向,更必須掌握地表下所有管線的一絲一毫變化;不管是水、電力、天然氣、石油、汽油,就都市管理而言,任一管線的任何一點異常,就可能引發災難,絕不能輕忽。

從民國86年中油氣爆釀成14死災難起,高雄市即把「毒化學災害」當成緊急反應的一環,但遺憾的是從這次災變證實,十多年前的教訓並未能轉化為行動力,不但未能在第一時間察覺災變的誘因,更且在對應瓦斯、丙烯外洩時,採取了不正確應對方式,這樣如何可能在有限時間降低災難?

20餘生靈的犧牲,我們深感悲痛並致哀悼;200餘性命還在死生搏鬥,我們也祈求他們全都平安。面對這樣的慘劇,談這些,倍覺心痛。高雄市的災難應該讓所有城市都記取教訓。
司法革命會
 
文章: 4525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30, 2008 6:14 pm

回到 台灣之聲私(輸)法院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4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