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小心風險管理:從國寶風波到潑漆事件

文章發表於: 週五 7月 04, 2014 12:11 am
司法革命會
小心風險管理:從國寶風波到潑漆事件

【聯合報╱社論】
2014.07.03 03:28 am

從故宮寶物赴日展出的「名稱」風波,到張志軍來台因「潑漆事件」留下遺憾,乃至衛福部的「米粉改炊粉」引起困擾和反彈,凸顯我政府部門缺乏「風險管理」意識,對外交涉或推動政策的事前評估不夠謹慎、周延,造成凸槌及意外頻生。

政府官員不是不知道「風險管理」的重要,但因為風險管理需長時間、高代價的默默付出,不太被民眾注意,也得不到掌聲;輕忽風險管理,主要是僥倖、官僚心理所致。相對的,「危機處理」通常是因應突發狀況,因事件的急迫性及險峻性被允許運用較多的資源去化解,順利落幕後常可獲得極大掌聲。亦即,風險管理愈用心、愈到位,危機發生的機率相對降低,就愈難獲得掌聲;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官員就很難有及早進行風險控管的積極性。

這類疏失層出不窮。在張志軍的「潑漆事件」之前,故宮寶物赴日展出的「神品至寶」差點撤展,也是風險管理意識不足所致。國家瑰寶數十年來首次赴日,其重要性絕對超乎單純的文化交流,政治上的變數當然不能輕忽。就算不曾懷疑過日方會故意讓我方「穿小鞋」,在察覺「國立」二字遺漏後,便該及早交涉,豈能延到寶物已經送上門去,再急急追問?包括總統、閣揆以「上駟」對日本東京博物館的「下駟」,是要一路強硬到底或順勢收場,必要的風險評估有做嗎?

任何一項政策或措施推出前,必須反覆檢視各項資訊、應對籌碼、應變時效;如此,才能確保決策品質及照顧周延。然而,政府的「決策輕率」或「政策無知」時有所聞,愈是高層決策者愈是容易依直覺行事,是以風險更大,不可不慎。

風險管理的主要功能,是趨吉避凶。以高鐵為例,優質的高鐵系統除了準點率、便利性、親切服務、高速外,更重要的是因應災害的能力。例如,遇到震度五級以上的地震,或具安全威脅的突發災害時,行控中心要能迅速偵測危害程度,啟動自動緊急停車系統,下達指令讓司機員妥善應對。風險管理發揮「拉回」、「緩衝」的安全功能,比一味衝高速重要。

又如,氣候變遷加劇,大幅壓縮人們防災應變的時間;政府透過防災地圖的製作來進行風險管理,是保障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必要工程。除提供正確的基礎資料,利用套疊製作包括敏感地質、地形、土石流、指定避難處所等的防災地圖,派發到村里辦公室,地方幹部再根據動態的颱風、時雨量、滑坡等即時訊息,可以搶下撤離避難的寶貴時間。

由於災害規模日漸擴大,風險管理的升級刻不容緩。例如,禽流感病毒多由候鳥自境外攜入,因而監測候鳥移棲路線、時間,是掌握展開防疫網時機的關鍵資訊。台灣保育界已能利用氣象雷達來掌握候鳥移棲時機,技術相當先進;然而,防疫單位並不具備這樣的認知,不知利用,便留下風險管理的缺漏。

風險管理除了是要針對既有成災變數做好應變準據,還得前瞻尚未發生的變數。例如斥資兩百二十億元、牽涉近二十三公頃大面積地貌變化的「大故宮計畫」,民眾要求二階段環評除了地質及排水等基本元素外,還需納入交通量、噪音、空汙等新變數。這是「大故宮計畫」必須面對的風險管理,否則就難免缺漏。

風險管理要投入龐大人力、物力、心力,但因成效難以被檢視,因此是一項寂寞的工作,卻是成熟社會的必要投資。民國九十年,希臘貨輪阿瑪斯號在墾丁海域觸礁傾斜,燃油大量外洩,重創龍坑海域生態。事後,相關部門認為必須加強防範再次燃油外洩的風險管理,為此,政府除開始準備防範油汙的器材及藥劑,更派員到油汙處理經驗豐富的新加坡、英國等地學習,十多年來,台灣已具備一定水準的除汙能力。雖然,其後未再發生海域汙染事件,這項能力始終未能再經實戰檢驗,但是,至少我們知道台灣已存在這樣的「備戰」能力。

重視風險管理才能防災、避災,「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是基本的態度。

【2014/07/03 聯合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