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保理財 立委都說不懂

推廣「保障找保險,存款找銀行」的正確保險觀念。

版主: 台灣之聲

魏寶生:很多併購都政治化 應回歸到專業

文章老實人 » 週四 5月 05, 2011 10:38 pm

魏寶生:很多併購都政治化 應回歸到專業

【經濟日報╱記者呂淑美/即時報導】 2011.05.05 09:33 pm


凱基證券董事長魏寶生指出,現在社會對專業愈來愈不重視,很多都政治化,而解決目前併購問題就是回歸到專業,例如業務擴大及人員照顧都能做到,這應不是太大困難。

面對金融業併購困境,從政府單位轉換跑道到民間機構的魏寶生也說,過去他曾扮演制訂法規者,現在他到民間機構不敢說政府管得太多,但政府法規實在訂得太多。

魏寶生進一步表示,他平均一天都要接到3封MAIL是有關新的法規,呼籲政府應看一下,訂那麼多行政法規對業者有什麼幫助,因政府訂了那麼多法規,現在形成業者都是背動式,政府訂什麼業者就直接抄什麼。


【2011/05/05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老實人
 
文章: 4450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25, 2007 11:40 pm
來自: USA

保險業風險管理

文章老實人 » 週二 5月 24, 2011 10:35 am

專家傳真-保險業風險管理
2011-05-24 01:05 工商時報 張士傑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
 企業基於規模擴展及業務成長時經常面對營運資金需求,當內部保留盈餘無法支應時,必須透過外部融資管道,主要來源可分為舉債融資與現金增資,因此資金成本取決於公司債權與股權結構比例,取得成本低廉之資金管道自然成為創造企業價值的重要關鍵。面對市場低利率與資金寬鬆之經濟環境,企業在不影響董事會控制權下,採行舉債融資策略相對較具成本效益,所以普遍呈現於企業自發性成長或是藉由併購擴大版圖之財務操作。

 金融特許事業乃收取社會大眾資金,若營運資金皆來自於經營業務及債務融資,將造成財務槓桿過高,當經營未如預期即可能引發財務危機。因此各國皆透過立法要求主管機關明定風險監理指標,並落實金融特許事業之法定資本計提。當公司面對增資時,基於股權求償次序會因舉債增加而遞延,因此須提供具顯著誘因之稅後每股盈餘,方能吸引新股東投入資本,也解釋當股東結構改變時內部經理人常採取高風險投資及業務快速擴張策略。此時若財務報表未清楚呈現企業承受風險資訊,將惡化市場資訊不對稱效應,同時引發內部人道德風險。因此揭露公司經營風險與資本適足資訊成為遏止市場惡性競爭之必要監理措施。

 反映金融機構經營資訊的「經濟資本」(Economic Capital, EC)與資產負債表之業主權益(Ownership Equity)意義不同。業主權益為公司從事業務而籌集之資本,經濟資本為依公司承受風險所估算之資本,即確保清償能力之風險資本。為反映金融機構承擔風險之資本效益,除了以公司資本收益(ROE)為必要評估績效指標外,尚須考慮反映公司於單位經濟資本獲利績效之風險調整資本收益(RAROC, Risk-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

 經濟利潤(Economic Profit)或經濟附加價值(Economic Value Added, EVA)為風險調整資本收益支付資金成本後之殘值,可視為評估公司價值創造之指標。為避免資本市場受到財務報表窗飾所誤導,金融事業宜適度揭露經濟資本,提供企業承受風險之資訊。因公司價值包含現有經營成果與未來發展前景,當企業高估資金成本時,將因經理人投資過於保守而失去市場占有率,或尋求更高風險以獲取溢酬;而低估資金成本將導致躁進之擴張策略,或進行無效率投資,皆不利創造公司價值。

 2008年金融海嘯後,各國監理機關皆致力於強化保險業清償監管,諸如歐盟於2012年實施清償監理制度(Solvency II)。我國主管機關早於2003年即指導產壽險公會制定保險業公司治理實務守則,並參酌國際保險監理官協會(IAIS)風險評估及管理核心原則,2006年增訂風險控管機制於內部控制及稽核制度實施辦法,2010年增列獨立專責風險控管單位規定,並發布風險管理實務守則,逐步納入公司內部控制規範。

 企業風險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ERM)異於傳統損益表管理,ERM強調資產負債表管理,並考量風險相關性。

 IAIS監理原則指出,主管機關應要求保險業建立符合業務規模及性質之風險管理政策及系統,並應設立風險管理單位及風險管理委員會執行ERM,對風險建立容忍度水準及風險限額。要求公司內部風險管理系統須能即時監控風險,並定期檢視市場環境,採取適當策略因應不利環境衝擊。

 清償能力為保險業風險管理核心,IAIS之ERM準則即以清償能力評估及資本適足性為主,同時強化公司治理。而保險業於財務報表逐步揭露風險相關財務與業務資訊,透過內部機構控制與外部市場治理機制,相信能達到降低資訊不對稱效應與引導保險市場良性競爭。
老實人
 
文章: 4450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25, 2007 11:40 pm
來自: USA

二財經法案通過 保險業數位電視業利多

文章老實人 » 週三 6月 15, 2011 9:41 am

二財經法案通過 保險業數位電視業利多

【經濟日報╱記者楊毅/台北報導】 2011.06.15 03:07 am


立法院昨(14)日三讀保險法部分條文修正案,保險業經保險人同意後,蒐集、處理或利用其病歷、醫療等「特種個資」,可排除個資法規範;保險業執行理賠業務需求,處理、利用保險受益人姓名、生日等「一般個資」,不須重新告知保戶,預計可為保險業者節省逾上億元成本。

另外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也將可加速數位無線電視釋照作業,廣播電視法修正案院會三讀後,賦予NCC將來釋出廣播電視執照時,將可彈性採取評審制、拍賣制、公開招標制或其他適當方式,例如抽籤、評審加抽籤、拍賣加抽籤等方式,核發經營許可。立法院昨天休會,院會再度上演「挑燈夜戰」戲碼。

【2011/06/15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老實人
 
文章: 4450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25, 2007 11:40 pm
來自: USA

彩金怎麼花? 逾半買保險

文章老實人 » 週三 6月 22, 2011 4:22 pm

彩金怎麼花? 逾半買保險

2011-06-22 中國時報 【洪凱音/台北報導】
 買彩券幸運成為億萬富翁,到底如何配置彩金呢?為破解樂透中獎者,最後下場「淒慘」魔咒,台彩總經理黃志宜說,近一年來,億萬富翁配置彩金比例,已有明顯變化,得主將超過一半彩金,拿去「買保險」。

 台彩近四年來統計,頭彩得主將四成獎金放在新台幣或外幣定存,三成獎金配置在活存,兩成五的彩金用於買保險,其他則用於股票、基金等投資;不過,近一年來,獎金配置產生變化,買保險的比重已超過五○%。

 黃志宜分析,頭彩得主年齡層,多集中在四十至六十歲,目前新台幣定存、活存利息相當低,保險不僅有節稅功能,還能保障「退休後」生活,且保險變現能力也相當高,對得獎人來說,財產運用層面相當廣。

 以這名頭彩幸運兒為例,實拿一.二億彩金中,保險配置高達八千五百萬元,包含六千萬元終身壽險、兩千五百萬元六年期儲蓄險,其他資產除捐款、紅包外,用於還房貸、定存,而定存是為未來換屋準備。黃志宜說,這名得獎人對短、中、長期資金,都有妥善配置。
老實人
 
文章: 4450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25, 2007 11:40 pm
來自: USA

十個帳戶 侯昌明理出千萬幸福

文章印刷平 » 週五 7月 29, 2011 3:51 pm

十個帳戶 侯昌明理出千萬幸福
2011-07-29 14:35 中央社 中央社
 理財達人系列報導(12)(中央社記者林宜靜台北29日電)跨足廣播、電視的主持人侯昌明,常在節目中教人如何精省過生活,擁嬌妻與一雙兒女的他透露,為幫家人圓夢,他用「10個戶頭齊打拚」,一步步將金錢數字轉換成人生幸福。

 保險背景出身,加上多方學習,侯昌明30歲時買下人生第1棟房、40歲賺進千萬,期間也出版理財書籍,近年則常以理財達人身分四處演講。

 侯昌明說,藝人的光芒像是條「虛線」,如何讓自己從「虛線」變成「實線」,他選擇透過理財達成夢想,未來即使不再是藝人,也可大幅增加家人的安全感。

 他透露,全家共有10個帳戶做為家庭理財用途,包括夫妻2人及2個小孩每人2個戶頭、1個基金及存款戶、1個證券戶。另外,家庭所有收入開1個A帳戶、家庭所有開支獨立出1個B帳戶。

 首先談到存款,一般人認為收入減去支出才是儲蓄的金額,但侯昌明認為,順序應該是「收入-儲蓄=支出」,先設定儲蓄金額,列出必須開銷,剩下的錢再做投資,如此可逼迫自己減少無謂的花費。

 而擁有家庭帳戶的優點是記帳方便,透過帳戶管理,只需補摺就能瞭解當月生活費流向,充分掌握家庭開銷。

 當有多出的金錢選擇投資時,侯昌明說,可針對自己的個性,如保守、穩健、積極,來尋找適合的投資方向和標的,並在評估風險後,概算出可能的投資報酬率。

 侯昌明指出,他目前的投資方式主要為股票和基金,買股票時會選擇績優股長期投資,雖然身為主持人常會耳聞一些消息,但他從不聽信謠言與明牌;至於基金則採定期定額投資,透過多方資訊分析研判,如基金績效、類股比重分配,選擇適合自己的進場,做足功課才能將風險降到最低,進而獲利。

 對於一雙兒女的金錢觀訓練,他讓孩子一出生就有屬於個人的帳戶和撲滿,先從小培養儲蓄觀;等孩子更大些,給他們零用錢,並透過花錢學習控制貪念與忍耐;孩子到了小學五年級,便要開始學記帳,管理自己的金錢;升上高中後,他會模擬投資基金,讓孩子從中學習。

 他說,在孩子出社會前,提供「釣竿」、知識與方法;等孩子出社會後,他打算準備新台幣100萬元的現金給孩子,但僅限於此,之後將不再給予任何奧援,一切就看小孩的造化,也驗收從小到大培養的理財觀和方法,看他們如何運用投資「釣更多的魚」。

 「工作穩定、婚姻幸福、孩子成才、身心健康、財富無虞」是侯昌明通往幸福人生的5把金鑰匙,每當存到足夠的錢,侯昌明每年會帶家人出國2次,因為親子開心同遊是最幸福的投資。

 邁向40歲的侯昌明,正按計畫逐步實現50歲存到1億元退休的夢想。退休後,可以不用為錢過日子,隨心所欲,也可完成和心愛妻子暢遊全世界的夢想。對於投資理財,侯昌明認為,不僅僅只是金錢數字,而是一步步邁向人生幸福。1000729
印刷平
 
文章: 1652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3, 2009 10:50 am

亞太11區 台灣人最愛買保險

文章老實人 » 週五 8月 05, 2011 12:58 pm

亞太11區 台灣人最愛買保險

【聯合報╱記者孫中英/台北報導】 2011.08.05 11:58 am


台灣人愛買保險,專家解釋,這是因為台灣人「承擔財務風險的意願低落」。不過,雖然國人愛買保險,但20到40歲的年輕及中年族群,還是認為保險愈來愈貴,快買不起了。

瑞士再保險公司日前調查亞太區11個市場,1萬3800名20至40歲的民眾,發現國內民眾有幾個特色,就是承擔財務風險意願最低,買保險大多是擔心未來負擔不了醫療費用支出。

瑞士再保險經濟學家邢鸝昨天表示,台灣人比較願意在「事業」冒風險,但在財務部分,很明顯比其他市場人民,更不樂於承擔風險。

台灣人不願承擔財務風險,正應證台灣人愛買保險,台灣保險滲透率(保費/國內生產毛額)比重,已達15.4%,舉世最高。因為買保險,可以轉嫁未來的財務風險負擔,加上高齡化與少子化世代來臨,也加深台灣民眾對保險需求。因此高達69%的台灣受訪者,擔心未來需支付發生重大疾病等的醫療費用。調查也發現,台灣人買保險最大阻力是保費太貴。邢鸝說,高達56%台灣受訪者說沒餘力買更多保險;但在亞太11個市場,平均只有36%受訪者認為保單太貴。

圖/聯合報提供

【2011/08/05 聯合報】@ http://udn.com/
老實人
 
文章: 4450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25, 2007 11:40 pm
來自: USA

六七年級生 保險需求大

文章老實人 » 週五 8月 05, 2011 10:28 pm

六七年級生 保險需求大
2011/08/05
【經濟日報/記者李淑慧/台北報導】
根據瑞士再保險公司研究顯示,台灣的六、七年級生,是亞太地區已發展市場中最不願意承擔風險的一群,風險防範意識最強。由於擔心醫療費用及長壽風險加劇,導致他們對保險及財務規劃的需求激增。

台灣的保險滲透率(保費占GDP的比重)為15.4%,高居全球第一,顯示台灣民眾的保險觀念相當普及。

瑞士再保經濟學家邢鸝認為,20至40歲的台灣世代並不傾向於過度承擔風險。

相較於其他亞太市場,他們在健康和事業上反倒比較願意承擔風險(均排名第三)、但在財務部份,明顯較其他區域不樂於承擔風險(均排名第七)。
老實人
 
文章: 4450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25, 2007 11:40 pm
來自: USA

變形金剛爸爸 保險大不同

文章老實人 » 週五 8月 05, 2011 10:30 pm

變形金剛爸爸 保險大不同
2011/08/05
【聯合晚報/記者葉憶如/台北報導】
父親節即將來臨,現實生活中的爸爸們,不論是新手爸爸或是老手爸爸都是家中的重要支柱,像變形金剛般背著甜蜜的家庭負荷盡力守護摯愛家園,無論是「鐵皮型、大黃鋒或是柯博文型爸爸」,壽險專家建議幫不同類型的變形金剛爸爸,量身打造全方位保障規畫,讓每個家庭都能享有最安心的生活保障。

35歲以下 鐵皮型爸爸
著重疾病與意外醫療保障

台灣人壽表示,如果是35歲以下的新手爸爸,屬於「鐵皮型變形金剛」,由於這時期的爸爸,年輕、敢衝、愛冒險,但因為經濟能力有限,因此台灣人壽建議「鐵皮型爸爸」在規劃保險時,要先以保障為重,多著重在疾病與意外醫療的保障,推薦以「真心定期壽險」及「醫定GO專案」來加強保障內容,讓爸爸能安心打拚,追求更長遠的幸福。

36~55歲 大黃蜂爸爸
兼顧退休金與子女教育金

年齡在36歲以上到55歲的熟男爸爸,就像是大黃蜂般兼具成熟與稚氣的雙重性格,此時期的爸爸們正值上有高堂、下有妻小的夾心時期,由於承擔的家庭責任加重,風險承受的能力相對走低,因此保險規劃的重點除應著重保障,也需同時兼顧退休金與子女教育金的規劃。台灣人壽建議「大黃蜂型爸爸」以「鑫美利外幣終身壽險」和「珍愛GO專案」提升保障並做好理財規畫。

56歲以上 柯博文爸爸
注重退休規畫 降低投資風險

若是年齡在56歲以上的超熟齡爸爸,則像是博派變形金剛的首領柯博文,氣度恢宏、個性沉穩;「柯博文型爸爸」已具有數十年的生活體驗和日積月累的資產,且具投資智慧與風險意識,但同時也面臨即將退休的生活,台灣人壽建議這類型的爸爸,要特別注重退休規畫,盡量降低投資風險。

退休保障除了重視保本,也必須有適當的長期照護規畫,「富利人生終身壽險」及「長期看護險」,就很適合柯博文型爸爸。除了各年齡階段爸爸的保障規畫重點不同外,每一位為家庭衝鋒陷陣的爸爸,都應該加強壽險以及醫療保障,為家庭撐起健全的保護傘,台灣人壽建議變形金剛爸爸們可增加醫療險附約或傷害險附約,讓保障配備升級,生活更保險、家庭更無憂。
老實人
 
文章: 4450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25, 2007 11:40 pm
來自: USA

外幣保單鬆綁 拚下月送審

文章老實人 » 週二 8月 23, 2011 10:07 am

外幣保單鬆綁 拚下月送審

2011/08/22
【經濟日報/記者陳怡慈/台北報導】

壽險公會理事長許舒博。圖/經濟日報提供

壽險業無懼歐美市場動盪,力爭外幣傳統保單可以免列國外投資總額。壽險公會理事長許舒博表示,盼保險局支持,能在9月立法院開議時將有關修正案送審。

許舒博表示,為推動外幣保單的資金運用可從國外投資總額中予以彈性調整,已請壽險公會秘書長洪燦楠趁本次到遼寧開會之際,與保險局官員研商,盼獲支持、儘速推動此案。

許舒博說,新台幣計價的固定收益資產報酬率太低、金管會又不鼓勵投資房地產,公共工程方面,以高鐵案為例,誰投下去誰死,大環境艱困,壽險業錢不出去絕對虧本。

洪燦楠昨在越洋電話中表示,公會已經和保險局達成「開放」的初步共識。

至於怎麼開,是不納入國外投資額度?或符合條件的保險公司可以彈性調整國外投資的計算公式,還需進一步與保險局討論。

新光人壽總經理蔡雄繼表示,鬆綁外幣保單可運用資金的計算方式,絕對有必要。以新壽為例,海外投資占可運用資金比率最高40%,目前已接近此一水位。

他說,儘管國際情勢動盪,美元保單還是熱賣,累積的外幣可運用資金部位越來越大。美元保單目前預定利率約3.75%~4%;相較下,新台幣的預定利率僅2%~2.5%,美元保單相對便宜。

國泰人壽副總林昭廷也說,放寬認列方式有迫切性。根據過往投資經驗,海外投資扣除避險成本後,報酬率還是高於新台幣資產。

不僅如此,隨外幣保單熱賣,以國壽為例,外幣保單可運用資金占全部可用資金比率已上攀3%~5%,有必要為資金尋找更好投資去處。
老實人
 
文章: 4450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25, 2007 11:40 pm
來自: USA

林建智:外幣保單修法 從45%上限切割

文章老實人 » 週二 8月 23, 2011 10:08 am

林建智:外幣保單修法 從45%上限切割

2011/08/22
【經濟日報/記者陳怡慈/台北報導】
壽險公會力推外幣傳統保單的資金可以不列入國外投資總額計算,金管會委員林建智昨(21)日以「學者」身分指出,他支持可從45%上限切割,但須透過修法方式為之。

其他國家很少像台灣,利率這麼低、可以投資的長期工具這麼少,以致壽險業有資金運用報酬率偏低的利差損問題。

林建智說,他之所以贊成外幣保單的可運用資金,可以不受45%的海外投資上限規範,主因當初立法時,訂有45%限制,就是擔心保險公司投資海外時,萬一匯率波動過大、可能產生鉅額匯兌損失。不過,外幣保單卻是保險公司收、付都用外幣。對保險公司來講,沒有匯兌問題、只有投資報酬率高低的問題。

林建智認為,外幣保單的匯兌風險在消費者身上,因此可以與45%做某種程度的切割。

況且,隨著外幣保單熱銷,各家業者難免觸碰到海外投資上限的問題,林建智說,如果不修法解決,等於要業者別賣外幣保單。

他分析,此案有兩大關鍵,一是央行的態度。外幣保單牽涉到外幣管理,由於新台幣承受龐大升值壓力,據悉央行對此案的態度是開放的。

第二是鬆綁的途徑。對金管會而言,45%為保險法明訂的規範,如只透過行政命令逕自鬆綁,有違法疑慮,因而傾向透過修法來回應公會的訴求。
老實人
 
文章: 4450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25, 2007 11:40 pm
來自: USA

人生四階段 這些保單就足夠

文章老實人 » 週四 9月 01, 2011 10:14 am

人生四階段 這些保單就足夠

‧今周刊 2011/08/31
每年你拿著辛苦賺來的血汗錢,去換來抽屜裡厚厚一疊的保單,這些保單保了什麼,你真的知道嗎?其實你的人生不需要繳這麼多保費就能有足夠保障,《今周刊》歸納出保險界八大專家建議,教你在人生四大階段聰明投保,再也不用花大錢買小保障。

【文/許靜文】
不是厚厚一疊保單 就能保一輩子平安

市面上保單琳琅滿目,消費者在保險公司及業務員的行銷話術下,聽起來每種保單都很需要,不知不覺越買越多,但真有買到符合自己需求的商品嗎?《今周刊》邀請在保險領域產、學界知名的八位專家組成顧問團,為四大人生階段、八大族群的民眾,票選各階段族群的必備保單。

八位專家普遍表示,保單不是當下買了就能「定終身」,必須要依照人生不同變化而有調整,例如轉換工作、結婚、生小孩、出國念書等,一定要做微幅調整。不過,雖然不同族群、不同階段的保險需求各有不同,但在挑選時,也有不變的法則能掌握。

「投保前不妨想想,誰是你最牽掛的人?」宏利人壽行銷長黃振國表示,保險的真意就是希望能在自己失能時,所愛的人還能保有一定生活品質,只要在投保前先想:買這個保險是希望誰能安穩過日子,按著這個原則,多半就能買到當下最適合的保險。

單身
首重意外險、定期壽險

幾乎所有專家都一致認同,單身族群一定要有的兩張保單,第一為意外險,第二為定期壽險。台灣人壽常務顧問林文英說,社會新鮮人領到薪水後,最該幫自己買一張意外險,因為這時間你要保障的對象是你的父母,不能因為自己的重大意外,讓父母的未來頓失依託。

根據衛生署統計,意外事故一直名列國人死亡原因前五名,但許多人在投保時,往往會優先考慮投保儲蓄險和醫療險,忽略保費便宜、保額又高的意外險。林文英說,雖然許多意外事故發生機率只有一%、二%,但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卻有可能讓自己的所有規畫「一夕翻盤」,意外險一定不可少。

林文英強調,年輕或者壯年時期因為疾病而身故的機率並不高,且大多是騎機車外出工作,增添意外事故發生機率,不如先花錢投保高額的意外險,若以第一類的風險等級(最安全的內勤工作)每百萬保額約年繳一千多元(保單若附加意外醫療,則保費會提高)。

林文英表示,意外險足夠後再投保壽險,且要先挑定期壽險,預算足夠可以二十年為主,行有餘力再買終身壽險,壽險保障的定義是「不論怎麼走都有得領」,萬一自己在四五十歲壯年時期離開,也讓家庭經濟來源短時間內不會發生問題,「出國旅行三、四天都會買旅遊平安險,來人間旅行七八十年怎能不買壽險?」

至於壽險額度要買多少才夠?林文英表示,最起碼要有家庭年支出的五倍,如果一個家庭年支出是七十萬元,壽險額度最少也要買到三百五十萬元。

建構完意外險及壽險後,行有餘力可以再購買醫療部分,並以癌症及重大疾病為主。保險暢銷書作者劉鳳和說,終身型的癌症險保費很貴,可以購買一年期癌症險就好,以三十歲男性購買一年期癌症險來說,一單位年繳三百元左右,他建議至少要買到五個單位才足夠,一年約繳一千五百元。

如果打算一輩子都單身,要從四十歲左右開始加重退休老年生活,補足年金險及長期看護險,至少讓老年生活無虞。

新婚
提高壽險額度並加強醫療保障

當人生走入婚姻階段時,保險規畫的重點又不相同。

不論是新婚族還是頂客族(雙份收入沒小孩),多了另一半的甜蜜負擔,保險的傘就要加大。這階段除了自己父母之外,還要考慮另一半,提高壽險額度並加強醫療保障,是此階段的主軸。

新婚夫妻多半會考慮買房子讓生活安定,只要有房貸壓力,都該加強壽險保障,因為最大的資產是房子,如果不幸因為疾病或意外而身故,可能會連房子都保不住,這時壽險保障就能派上用場。

淡江大學保險系副教授郝充仁表示,婚姻代表人生走入另外一個階段,有了另一半需要照顧,責任也比單身重大,隨著收入增加,就能提高壽險的保障額度。

提高壽險的主力,建議從定期壽險著手,行有餘力,則可以開始評估是否購買終身壽險。「從三十五歲起,可以考慮加強終身保障,但前提是,必須搭配適當的利率環境,利率偏低時,保費總是相對較高。」郝充仁補充說。至於沒有生孩子計畫的頂客族,保險亦須著重在個人醫療疾病,並考慮在年金險上面進行規畫,加重醫療險。主要是希望自己不會因為生重病,而拖垮另一半的生活品質。當然,這需要逐年慢慢增加,原則一樣是以定期險為主,再考慮終身型商品。

醫療險不只要著重在住院醫療,還包含了重大疾病及癌症險。市面上重大疾病險有分為兩種,一是有終身壽險保障,另一種屬於消耗型的重大疾病險,兩者的差別在於是否有壽險保障。

含有終身壽險的重大疾病險,當保戶罹患重大疾病險中任一種後,可從購買的保障金額中領回一筆錢,約是額度的五○%。若不幸身故後,家人也能領到原本壽險的額度,但保障內容較少,僅有七項重大疾病,例如心肌梗塞、腦中風、重大器官移植等。

消耗型重大疾病也能在罹病後從保險額度中領取一筆費用,但一旦罹病拿到理賠金,保險契約也宣告結束,而且因為沒有壽險保障,自然保費也比較便宜,且疾病給付項目較多,約有十六至二十八項不等,若以三十五歲男性為例計算,兩者保費約差五千元…

【本文未完,更多內容請見《今周刊》767期;訂閱今周刊電子雜誌】
老實人
 
文章: 4450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25, 2007 11:40 pm
來自: USA

人生四階段 這些保單就足夠

文章印刷平 » 週日 9月 04, 2011 10:25 am

人生四階段 這些保單就足夠

人生四階段 這些保單就足夠
不是厚厚一疊保單 就能保你一輩子平安撰文 /
許靜文
出處 /
今周刊767期


2011/8/31

‧訂《今周刊》+勳風循環扇只要4,299 ‧※加量不加價※訂《今周刊》紙本雜誌送電

市面上保單琳琅滿目,消費者在保險公司及業務員的行銷話術下,聽起來每種保單都很需要,不知不覺越買越多,但真有買到符合自己需求的商品嗎?《今周刊》邀請在保險領域產、學界知名的八位專家組成顧問團,為四大人生階段、八大族群的民眾,票選各階段族群的必備保單。

八位專家普遍表示,保單不是當下買了就能「定終身」,必須要依照人生不同變化而有調整,例如轉換工作、結婚、生小孩、出國念書等,一定要做微幅調整。不過,雖然不同族群、不同階段的保險需求各有不同,但在挑選時,也有不變的法則能掌握。

「投保前不妨想想,誰是你最牽掛的人?」宏利人壽行銷長黃振國表示,保險的真意就是希望能在自己失能時,所愛的人還能保有一定生活品質,只要在投保前先想:買這個保險是希望誰能安穩過日子,按著這個原則,多半就能買到當下最適合的保險。

單身
首重意外險、定期壽險


幾乎所有專家都一致認同,單身族群一定要有的兩張保單,第一為意外險,第二為定期壽險。台灣人壽常務顧問林文英說,社會新鮮人領到薪水後,最該幫自己買一張意外險,因為這時間你要保障的對象是你的父母,不能因為自己的重大意外,讓父母的未來頓失依託。

根據衛生署統計,意外事故一直名列國人死亡原因前五名,但許多人在投保時,往往會優先考慮投保儲蓄險和醫療險,忽略保費便宜、保額又高的意外險。林文英說,雖然許多意外事故發生機率只有一%、二%,但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卻有可能讓自己的所有規畫「一夕翻盤」,意外險一定不可少。

林文英強調,年輕或者壯年時期因為疾病而身故的機率並不高,且大多是騎機車外出工作,增添意外事故發生機率,不如先花錢投保高額的意外險,若以第一類的風險等級(最安全的內勤工作)每百萬保額約年繳一千多元(保單若附加意外醫療,則保費會提高)。

林文英表示,意外險足夠後再投保壽險,且要先挑定期壽險,預算足夠可以二十年為主,行有餘力再買終身壽險,壽險保障的定義是「不論怎麼走都有得領」,萬一自己在四五十歲壯年時期離開,也讓家庭經濟來源短時間內不會發生問題,「出國旅行三、四天都會買旅遊平安險,來人間旅行七八十年怎能不買壽險?」

至於壽險額度要買多少才夠?林文英表示,最起碼要有家庭年支出的五倍,如果一個家庭年支出是七十萬元,壽險額度最少也要買到三百五十萬元。

建構完意外險及壽險後,行有餘力可以再購買醫療部分,並以癌症及重大疾病為主。保險暢銷書作者劉鳳和說,終身型的癌症險保費很貴,可以購買一年期癌症險就好,以三十歲男性購買一年期癌症險來說,一單位年繳三百元左右,他建議至少要買到五個單位才足夠,一年約繳一千五百元。

如果打算一輩子都單身,要從四十歲左右開始加重退休老年生活,補足年金險及長期看護險,至少讓老年生活無虞。

新婚
提高壽險額度並加強醫療保障


當人生走入婚姻階段時,保險規畫的重點又不相同。

不論是新婚族還是頂客族(雙份收入沒小孩),多了另一半的甜蜜負擔,保險的傘就要加大。這階段除了自己父母之外,還要考慮另一半,提高壽險額度並加強醫療保障,是此階段的主軸。

新婚夫妻多半會考慮買房子讓生活安定,只要有房貸壓力,都該加強壽險保障,因為最大的資產是房子,如果不幸因為疾病或意外而身故,可能會連房子都保不住,這時壽險保障就能派上用場。

淡江大學保險系副教授郝充仁表示,婚姻代表人生走入另外一個階段,有了另一半需要照顧,責任也比單身重大,隨著收入增加,就能提高壽險的保障額度。

提高壽險的主力,建議從定期壽險著手,行有餘力,則可以開始評估是否購買終身壽險。「從三十五歲起,可以考慮加強終身保障,但前提是,必須搭配適當的利率環境,利率偏低時,保費總是相對較高。」郝充仁補充說。
至於沒有生孩子計畫的頂客族,保險亦須著重在個人醫療疾病,並考慮在年金險上面進行規畫,加重醫療險。主要是希望自己不會因為生重病,而拖垮另一半的生活品質。當然,這需要逐年慢慢增加,原則一樣是以定期險為主,再考慮終身型商品。

醫療險不只要著重在住院醫療,還包含了重大疾病及癌症險。市面上重大疾病險有分為兩種,一是有終身壽險保障,另一種屬於消耗型的重大疾病險,兩者的差別在於是否有壽險保障。

含有終身壽險的重大疾病險,當保戶罹患重大疾病險中任一種後,可從購買的保障金額中領回一筆錢,約是額度的五○%。若不幸身故後,家人也能領到原本壽險的額度,但保障內容較少,僅有七項重大疾病,例如心肌梗塞、腦中風、重大器官移植等。

消耗型重大疾病也能在罹病後從保險額度中領取一筆費用,但一旦罹病拿到理賠金,保險契約也宣告結束,而且因為沒有壽險保障,自然保費也比較便宜,且疾病給付項目較多,約有十六至二十八項不等,若以三十五歲男性為例計算,兩者保費約差五千元。

生子
先買一張定期壽險給孩子


人生的責任會隨著年齡增加逐漸加重,在有了小孩後,壽險保障額度應是最高峰,依舊以定期壽險為主。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系助理教授彭金隆表示,小孩一出生應該先買一張二十年期的定期壽險,主要保障在小孩長大成人這段期間,自己萬一不幸身故,至少這筆壽險理賠金能讓孩子平安長大。

也有人認為,應買一張終身壽險保單,自己離開人世後還有一筆遺產能留給孩子。專家則建議先考慮兩件事:一、加上通膨因素後,未來小孩拿到的保險給付現值相當多少?二、小孩若已經濟獨立,是否還需要這筆資金?
藉著孩子出世,可再檢視自己的保障是否足夠,彭金隆指出,用保險缺口的方式去評估自己需要多少保額,計算項目包含孩子教育費生活費、家庭一年支出、房貸、給父母孝養金等,這些加總大約就是自己該補足的保險缺口。

也有細心的父母會透過儲蓄險方式幫小孩規畫教育基金,畢竟保險確實有強迫儲蓄、不易提領的效果,但大前提也是自己與家庭的保障要先足夠。

不少人都會問,該不該幫孩子買保險?「小孩在沒有賺錢能力之前,根本不需要買壽險。」政大商學院副院長王儷玲強調,壽險是針對突然死亡對家中經濟會造成傷害的人才需要,「直到現在我都沒為我的孩子買過保單。」
有人說,一出生應該先幫孩子買醫療險,因為便宜,且孩子在四歲前生病就是住院,這時,有保險給付就能幫上忙。「醫療是買一個付不起的風險,而不是現在繳的錢要盡量拿回來。」王儷玲說,在幫小孩買醫療險前,應該先算算自己的積蓄,若能負擔,何必買保險?

另一種狀況則是家族曾有人罹患罕見疾病,或者媽媽在懷孕時就不太健康,此時可以考慮幫孩子買罕見疾病險。
彭金隆也表示,年紀輕、保費便宜而去買保險,就落入一種迷思,保費是按照當時風險評估,在你抱怨年紀大要花較多保費時,不如想想你沒買保險那幾年,多餘的錢拿去投資,或許能創造更多收益。

退休
年金、長期看護不可少


「人在世上三大風險:走太早、活太久、意外或疾病。」黃振國說,但隨著醫療進步,走太早風險已經降低,要面臨到的是活太久的風險,這必須靠終身年金去補足,且越早開始計畫越好。到底幾歲該開始?彭金隆指出,四十五歲一定要開始規畫退休。

走到人生最後一個階段,肩上的責任可以慢慢卸下,這時要守護的人就是自己,為自己所愛的人奉獻大半輩子後,也要給自己有尊嚴的老年生活。約從四十五歲開始,就要有退休計畫概念。

台灣人壽理賠部經理林世聘說,退休三大方塊:醫療、年金、照護,開始有退休想法時,最好能把醫療險檢視一次。

人最怕到老年想走但走不了,醫療險的保障是否足夠?想要有更好的醫療品質,例如住院時選擇單人病房,也能在經濟能力正好的時候,藉由定期醫療險補足此方面的保障。

退休後並沒有經濟來源,年金險補足就相當重要,可以詢問自己的壽險公司是否有年金險相關商品,在有足夠保障下,行有餘力去購買儲蓄型商品,在期滿後也能分年領回。

但還是要記得一件事:只有保本沒有保值,繳出去的錢頂多拿回本金,一樣必須考慮通貨膨脹因素,現在的十萬元,在二十年以後,可能只有六萬元的價值。

最後則是長期照護。長期看護險又有另一個名字叫作「失能險」,意思就是當你失去工作能力、失去生活自主能力時,就靠長看險照顧你,它和其他險種不同,可以每月領取,直到身故或約定截止年齡為止。

以目前台灣社會來說,長看工作多數由外籍勞工承作,看護費每月大約二萬元,如果要找台籍看護,費用更貴,每月大約五萬元,還沒加上生活費、營養品等開銷。這對一個小康家庭來說,無疑是沉重負擔。且台灣逐漸走向老年化社會,長期看護險更是在退休保險規畫中,需要考慮的一環。

在本次調查中多數保險界專家學者也都認為,年金險及長期看護險絕對是退休期不可少的險種,在經濟能力允許下,最好可以及早建構。


■《今周刊》767期更多精采文章《立即加入今周刊粉絲》
印刷平
 
文章: 1652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3, 2009 10:50 am

誇張!每收百元保費,理賠不到二十八元

文章老實人 » 週日 9月 04, 2011 1:50 pm

誇張!每收百元保費,理賠不到二十八元

賠?不賠?揭開醫療險大黑箱


撰文者:李光真 商業周刊第1240期2011-08-29


賠?不賠? 揭開醫療險大黑箱

‧商業周刊 2011/08/26
逢甲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陳森松則表示,正因為健康險是個人險,相較於以企業為保險對象的產險,保險公司可能會利用消費者在資訊和財力上不對等,濫用解釋權。

【文/李光真】

今年一月通過的二代健保,雖然尚未實施,但在醫界一片「健保局剋扣給付」的抱怨中,「陽春健保」的形象已經深植一般民眾心目中;保險業者則乘勢喊出各種口號,強調「健保不付的,我幫你付!」「商業保險是您的第二張健保卡!」用許多行銷手法吸引消費者上門投保。

然而,健保不付的,商業保險真的會付嗎?對許多人來說,這恐怕是誤會一場!

七月底,衛生署召集了壽險公會、醫界代表,及保險主管單位金管會,就「醫生究竟要怎樣寫診斷書,才能讓病患獲得理賠?」進行協商。

會議中,已經為此事抓狂多年的醫生們炮聲隆隆,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秘書長吳明彥忍不住抨擊,在主管單位消極應對下,保險理賠的契約條款、申請格式每家都不同、全無標準,「寫『扭傷』不行,一定要寫『挫傷』,咬文嚼字,混水摸魚,業者擺明了就是不想賠!」

醫療理賠為什麼雙方認知爭議處處?癥結在哪裡?

逢甲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陳森松則表示,正因為健康險是個人險,相較於以企業為保險對象的產險,保險公司可能會利用消費者在資訊和財力上不對等,濫用解釋權。

曾從事保險業多年的宏觀財務顧問公司協理陳敏莉表示,「認知」的不同,往往會導致醫生、保險業者與消費者各守立場,難以溝通。

首先,保單上的「疾病」定義很清楚:疾病是指保險契約「生效日起」發生的疾病。換言之,不管是「先天性疾病」或者「既往症」,都算「帶病投保」,保險公司可以理直氣壯的拒賠。

然而問題是,隨著醫學進步,越來越多疾病可以歸因於先天性,而許多疾病(如癌症)潛伏期極長,在症狀出現前,消費者又怎麼會知道自己有沒有病?

關於商業保險的最大「迷思」,就是「只要健保不付的,保險公司就會付。」

去年六月,消基會中區分會舉辦了一場關於「新手術理賠爭議」的座談,原因是隨著醫學進步,以往要住院好幾天的侵入性手術,現在可能進行微創手術就可以,這固然是病患的福音,卻也意外成為理賠爭議的大宗。

例如膽囊摘除術,以前要動刀,現在只須用內視鏡在腹腔上打小小的三、四個洞即可,然而,因為住院天數縮短、流血少、疼痛輕微,保險公司就以這類手術不在保單的手術項目表上為由,拒絕理賠或「削額理賠」,這合理嗎?

更扯的是,許多新刀法或處置方式因為不普及、價格昂貴(如電刀、雷射刀、伽瑪刀等等),健保尚未納入給付,商業保險居然也以「不屬於全民健保醫療費用支付標準內的手術項目」而拒絕理賠。

「這是什麼邏輯,傳統手術由健保支付,新手術又因為沒有參考基礎無法理賠,那還要商業保險幹什麼!」兼任消基會委員的陳森松表示,雖然現在的新保單多已把新手術列入,但大量的舊保單理賠仍是問題。再說,現在買的保險,可能要三十年後才會用到,屆時科技更進步,「保單理賠項目永遠追不上醫療需求」的弔詭困境還是會一再出現。

【完整內容請見《商業周刊》1240期;訂閱商業周刊知識庫;訂閱商業周刊電子版】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 ... p?id=44255
老實人
 
文章: 4450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25, 2007 11:40 pm
來自: USA

賠?不賠?揭開醫療險大黑箱

文章老實人 » 週三 9月 07, 2011 5:20 pm

賠?不賠?揭開醫療險大黑箱

在「核保從寬,理賠從嚴」的潛規則下,許多消費者直到生病、向保險公司要求理賠時,才發現自己的醫療保單字字玄機,什麼都保障不了。

今年一月通過的二代健保,雖然尚未實施,但在醫界一片「健保局剋扣給付」的抱怨中,「陽春健保」的形象已經深植一般民眾心目中;保險業者則乘勢喊出各種口號,強調「健保不付的,我幫你付!」「商業保險是您的第二張健保卡!」用許多行銷手法吸引消費者上門投保。
然而,健保不付的,商業保險真的會付嗎?對許多人來說,這恐怕是誤會一場!

理賠沒標準!診斷書該怎麼寫有學問

七月底,衛生署召集了壽險公會、醫界代表,及保險主管單位金管會,就「醫生究竟要怎樣寫診斷書,才能讓病患獲得理賠?」進行協商。

會議中,已經為此事抓狂多年的醫生們炮聲隆隆,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秘書長吳明彥忍不住抨擊,在主管單位消極應對下,保險理賠的契約條款、申請格式每家都不同、全無標準,「寫『扭傷』不行,一定要寫『挫傷』,咬文嚼字,混水摸魚,業者擺明了就是不想賠!」

他以數據為證:去年國內三十家保險公司總共收取了二千二百五十三億七千萬元的個人健康險保費,然而理賠金額卻只有六百二十二億三千萬元,賠付的比率僅二七.六%,遠遠比不上全民健保動輒超過一○○%的賠付比率。

另一個值得參考的數字,則是財政部曾規定,一年期個人健康險的「附加費用」(含營運費及預期利潤等),不能超過總保費的三六%,亦即每收一百元,應有六十四元保留給理賠之用。這雖然跟被保險人的整體年齡結構有關,但無論如何,二七.六%的賠付比率還是低得離譜。

保障無共識!併發症該不該賠吵不完

也在不久前,四月底,立法委員蔡錦隆舉辦記者會,要求各醫院設立「醫學保險部」,協助有買商業保險的病患處理各種醫療理賠事宜,一方面可減少病患的挫折和「羞辱」,也可以避免訴訟調解等法律資源的浪費。

提出「醫學保險部」呼求的陳先生表示,他的父親保有防癌險,在一次中風後發現罹患鼻咽癌,雖然醫師已開立「鼻咽癌四期腦部侵犯,合併中風」的診斷書,但保險公司卻拒絕給付中風的復健費用,之後又拒付因為吞嚥困難、長期插胃管灌食,導致胃出血而必須做的胃造瘻口手術。雙方協調多月,最後還是在醫生大力協助下,才以「癌症復健」等「新名詞」獲得理賠。

癌症引發的種種併發症,到底是否和癌症「直接相關」?是否屬於癌症險的保障範圍?這類爭議屢見不鮮,消費者依常識判斷沒問題的事,卻往往與業者演變成一場沒完沒了的理賠噩夢。
醫療理賠為什麼雙方認知爭議處處?癥結在哪裡?

爭議一:名目多又難懂
業者常濫用解釋權而拒賠


商業醫療保險是「滲透率」最高的一種保險,根據台北大學社工系副教授林昭吟於二○○四年做的調查,台灣平均每人有二.三九張商業健康險保單,平均每月繳付二百一十五元保費,這裡面許多是人情保單或微型保險(如團體平安險、壽險附加險等),許多人甚至搞不清楚自己到底保了哪些險。

「保額很小,保單很多,」林昭吟指出個人健康險的特色,因為保的單位數不高,若是兩、三千元的小傷病,一般人根本懶得去申請。

逢甲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陳森松則表示,正因為健康險是個人險,相較於以企業為保險對象的產險,保險公司可能會利用消費者在資訊和財力上不對等,濫用解釋權。甚至有業者坦承,當景氣不好、保險公司資金在理財市場抽不回來時,健康險的理賠就會「縮緊一點」。

爭議二:疾病溯及既往
投保前即出現症狀會拒賠


曾從事保險業多年的宏觀財務顧問公司協理陳敏莉表示,「認知」的不同,往往會導致醫生、保險業者與消費者各守立場,難以溝通。這尤其反映在「名詞定義」和「除外責任」的條款上。

首先,保單上的「疾病」定義很清楚:疾病是指保險契約「生效日起」發生的疾病。換言之,不管是「先天性疾病」或者「既往症」,都算「帶病投保」,保險公司可以理直氣壯的拒賠。
然而問題是,隨著醫學進步,越來越多疾病可以歸因於先天性,而許多疾病(如癌症)潛伏期極長,在症狀出現前,消費者又怎麼會知道自己有沒有病?

由於「先天性」或「既往症」的範圍實在太大、太模糊,保險公司一律不賠說不過去,故如何「操作」就成了關鍵。

曾任英國保誠人壽總經理、經手過無數爭議案件的富士達保險經紀人公司董事長廖學茂,透露了一些「眉角」:理賠時,保險公司一定會去調病歷,病歷上的記載往往決定賠或不賠,因此,「小心你的『主訴』,在醫生面前千萬別亂講話!」

他以女性常見的「二尖瓣脫垂」為例,這是一種先天性心臟病,早期可能症狀輕微,慢慢在壓力累積下才被誘發出來。而醫師問診通常第一句話就是「妳不舒服多久了?什麼時候開始的?」

「如果妳很『誠實』的跟醫師說,我高中時就常常喘不過氣來,一跑步就胸痛……,那完了,哪怕妳是買了保險五年後才就醫,也可能被當作『既往症』而拒賠。」廖學茂說。
但是若不誠實告知,而影響醫師判斷,甚至危及自己的生命呢?
「顧忌這麼多,那大概就只能自費囉!」廖學茂做了一個愛莫能助的表情。

爭議三:全都付的迷思
新手術無參考基礎也拒賠


關於商業保險的最大「迷思」,就是「只要健保不付的,保險公司就會付。」
去年六月,消基會中區分會舉辦了一場關於「新手術理賠爭議」的座談,原因是隨著醫學進步,以往要住院好幾天的侵入性手術,現在可能進行微創手術就可以,這固然是病患的福音,卻也意外成為理賠爭議的大宗。

例如膽囊摘除術,以前要動刀,現在只須用內視鏡在腹腔上打小小的三、四個洞即可,然而,因為住院天數縮短、流血少、疼痛輕微,保險公司就以這類手術不在保單的手術項目表上為由,拒絕理賠或「削額理賠」,這合理嗎?

更扯的是,許多新刀法或處置方式因為不普及、價格昂貴(如電刀、雷射刀、伽瑪刀等等),健保尚未納入給付,商業保險居然也以「不屬於全民健保醫療費用支付標準內的手術項目」而拒絕理賠。

照業者的說法,保險費率是依據以往的「出險率」來計算,其統計資料庫就是台灣的各種保險(公勞保,健保)。既然新手術連健保局都沒訂出支付標準,他們無法管控風險,因此不能計算理賠金額。

「這是什麼邏輯,傳統手術由健保支付,新手術又因為沒有參考基礎無法理賠,那還要商業保險幹什麼!」兼任消基會委員的陳森松表示,雖然現在的新保單多已把新手術列入,但大量的舊保單理賠仍是問題。再說,現在買的保險,可能要三十年後才會用到,屆時科技更進步,「保單理賠項目永遠追不上醫療需求」的弔詭困境還是會一再出現。

未來多變局!健保新制使保單用途更少

理賠怪象說不完,而未來更大的新變局,則是健保局已在漸次實施中的DRGs(住院診斷關聯群)制度。
由於DRGs是同一種疾病依一定的金額「包裹給付」給醫院,導致以前可以單項自費或差額負擔的項目大為減少,病患在「零自費」和「全自費」中往往會選擇前者,醫院的「油水」少了不說,連帶保險公司必須賠付的項目也大大縮減,形成消費者繳了保費卻根本用不到的現象。
為了抗議DRGs,吳明彥以「健保局公然圖利商業保險公司」為由,一狀告到監察院。他說,自己的矛頭固然朝向健保局,但若監察委員順藤摸瓜,一路摸進醫療理賠這個大黑箱,他也樂觀其成。
「畢竟這是對全民有利的事,早就該有人出來管一管了!」他說。


《商業周刊》第1240期 2011-08-29
老實人
 
文章: 4450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25, 2007 11:40 pm
來自: USA

買保險 要斤斤計較

文章老實人 » 週五 9月 09, 2011 12:50 pm

買保險 要斤斤計較
2011/09/09
【經濟日報/記者李淑慧/台北報導】
保險也要「斤斤計較」,保險經紀人公司表示,體重過重或過輕都會影響投保結果和保費高低,因為體重異常,罹患疾病的機率較高,保險公司可能會提高保費、或限額承保,甚至拒保。

中秋節即將來臨,很多人不知不覺吃下不少高熱量食物,節日過後,腰圍也跟著大了一圈。錠嵂保經提醒,體重過重或過輕都會影響投保結果與保費的高低,除要做好個人健康管理,投保時的健康告知要秉持誠信原則,以避免遭拒保或日後發生理賠爭議。

在保險的規劃上,要依據自己可能面臨的健康風險和經濟負擔做好足額保障。

現在的保險公司衡量保戶體重是否標準,多以身體質量指數(BMI值)為參考依據,因為體重過重或過輕,罹患疾病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因此保險公司在風險評估上會依據保戶的BMI值過高或偏低給予不同比率的保費調整。另外,體重過重或過輕,保單也可能會延期承保,保險公司會給予保戶三至六個月的觀察時間,觀察期後再視保戶的體重狀況給予核保的評估。

保險公司也會採取限額承保方式以管理未來可能產生的風險,若是體重超出承保範圍過多,保險公司甚至會採取拒保方式處理。

除保戶的健康告知外,保險公司在核保時也會參考業務員的報告書,若懷疑健康告知可能出現異常,會安排保戶體檢,此外,保險公司也會以抽檢方式,要求不特定保戶提供完整的健康報告。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調查顯示,台灣成人過重或肥胖的比率高達44%。

錠嵂保經指出,一旦發生重大疾病時,為確保家人後續生活無虞,壽險額度須做足至少往後20年的每月家庭基本開銷,另外,再搭配實支實付型醫療險及日額給付型醫療險,以支應住院治療期間的醫療和看護等支出。若有餘裕,他建議將含殘扶金概念的壽險納入保險規劃,減輕若需長期照護的家庭經濟負擔。
老實人
 
文章: 4450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25, 2007 11:40 pm
來自: USA

上一頁下一頁

回到 台灣之聲保險路邊攤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04 位訪客